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看一_日本一道本电影_中国一级毛片国产高清_日本三级中文字幕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>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2集)

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2集)

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開示序文二之1集

黃柏霖老師 講于2018年07月11日

臺孝廉講堂
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:大家好!
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

今天跟各位報告的是:

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的開示,〈序文二〉。

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所印的版本里面,《安士全書》,印光大師是有兩篇的〈序文〉。各位看第五頁,〈又序〉這一篇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,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的〈序文二〉這整篇,一直到第九頁倒數第三行,“不以吾言為謬妄也”,到這邊是屬于〈序文二〉整篇的內容。

因為今天探討的印祖開示,這個〈序文〉,幾乎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,印光大師都是開示心性。印光大師的修行境界實在是太高了,如果不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的大菩薩,法身大士,是沒有辦法講出這么深入、稱性,一乘了義的、第一義諦的開示,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的,所以不愧大家尊稱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所以今天我們在探討印光大師這一篇〈序文二〉,我們進一步要去體悟印祖這一篇〈序文二〉的開示的重點,我們列了五點印光大師開示的重點,一樣是引用印光大師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開示心性的這些內容。

所以今天這一篇〈序文二〉集,會分成〈序文二〉之一,以及〈序文二〉之二,分成兩集來講。因為學人在準備這個資料的時候,內容非常豐富。探討心性,如果按照白話解釋,這樣講下去,我們很難去契入。因為心性的東西,沒有辦法用解釋解出來,《大乘起信論》里面講,“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”,很難去用解釋解釋,就解釋也是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

我們看第一段的經文,我們看印光大師開示:

“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。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。寂照不二。真俗圓融。離念離情。不生不滅。謂之為有而不有。不有而有。謂之為空而不空。不空而空。生佛皆由此出。圣凡俱莫能名。類明鏡之了無一物。而復胡來漢現。猶太虛之遠離諸相。不妨日照云屯。正所謂實際理地。不受一塵。本覺心中。圓具諸法。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。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。三教圣人。依此心性。各垂教跡。廣導群萌。由是尼山抉誠明之奧。作修齊治平之軌。柱史說道德之經。陳長生久視之術。大覺世尊。稱法界性。示真如心。演背塵合覺之道。立不生不滅之宗。雖淺深大小不同。世出世間有異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。以發揮演暢之。普令含識。稱性起修。即修顯性。消原無之幻妄。復本有之天真。永出迷途。誕登覺岸而后已也。”

好,我們到這邊先告一個段落。各位看這一段,等同佛陀說法,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里面講,諸佛以一大事因緣,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,就在講這一段。所以我說,這一段如果我們純粹按照過去字句解說、白話解釋,這樣帶過去,這個味道是出不來的,就像天廚妙供,這個法味我們一定要借由印光大師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里面的開示,我們才有辦法明白體悟。我們只能解悟了,明白這一段開示的意思,它的第一義諦在哪里,它的殊勝在哪里,它的奧義在哪里。

我們先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,也就是名相注釋。我們看第六頁:

首先我們看“尼山”,這個“尼山”就在講孔子。

“柱史說道德之經”是講老子。

“大覺世尊”是講釋迦牟尼佛。

所以這一段這三行在講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

我們看“尼山”,尼山原名尼丘山,位于中國山東省曲阜縣城東南大約三十公里,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去朝圣過,海拔三百四十余米,是孔子的出生地。很慚愧,學人到現在還沒去過山東,很向往去。尼山有一座尼山孔廟,還有一間尼山書院,還有祭祀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的祠堂,以及祭祀尼山神的毓圣侯祠。

二OO六年尼山孔廟、尼山書院被列入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這一點我們政府做得非常地好,把佛教、道教、儒家的重點的這些名山古剎、這些學院,都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而且我都去參訪過,維護得非常好。譬如說我這一次到天津講學,我就參訪袁了凡先生的故居,還有弘一大師紀念館,那維護得真的非常好,而且導覽以及里面的這些陳設,整個文物的保存都非常地好。

根據司馬遷的《史記》,孔子的父親叔梁紇,各位如果在讀《了凡四訓》里面都會了解。他的母親叫顏征在,孔子的外公要介紹這一段婚姻,都還要去了解他們祖宗的積德。所以孔子的父母,叔梁紇和顏征在,向尼山山神祈禱后生下孔子。文昌帝君也是他母親向山神祈禱而生下文昌帝君,這個我們往后會探討到。這兩位圣人都是父母向山神祈禱。譬如說我們像《影塵回憶錄》的倓虛老法師,他的父母親是向觀世音菩薩祈禱,后來果然生出倓虛老法師。

所以我常常勸年輕人,一定要學佛修行,要積功累德。向誰求呢?其實是向自性求,去積功累德求,觀世音菩薩只是做一個表法,你還是要發愿。你不能說我到觀音菩薩那邊。像臺北龍山寺有一座觀世音菩薩,里面就有注生娘娘,我兒子就在那邊求來的。所以這幾天剛好有佛友從國內來,也是年輕人,我就鼓勵他,因為他們想生兒子或是女兒,我就說,你們向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祈求,但是要發愿,那都會心想事成,觀世音菩薩就會安排善緣,有佛緣的,會來到你家做你的眷屬。

所以孔子的父母叔梁紇和顏征在向尼山神祈禱以后,果然生下孔子了。民間傳說,說孔子出生之后,因為相貌長得不是很美好,結果被顏征在,就是孔子的母親,遺棄在尼山的夫子洞,老鷹跟老虎不但不敢侵害,還細心地呵護。所以你看這個圣人,都有龍天護法在保護,都會有這些善神,這些像老鷹都有攻擊性的動物,老虎也是有攻擊性,但是它們知道這是圣人,所以它們不敢侵害。

就像海賢老和尚經過山邊的道路的時候,一只公狼咬著海賢老和尚的褲管,到它的洞內,請海賢老和尚為它的母狼,母狼因為懷孕昏迷了生不出來,后來就是海賢老和尚為它念佛祈福。海賢老和尚加持以后,這一只母狼終于生出五只小野狼出來,你看這么的不可思議。而這只公狼為了報答海賢老和尚的恩,第二天在路邊等海賢老和尚,咬山中的野蜂蜜,來供養海賢老和尚。你看,它們也有靈性,它怎么知道送禮呢?它們怎么知道報恩呢?靈性不滅嘛。它們因為愚癡墮落到畜生道去,所以才無明障重,變成畜生道的眾生,所以佛陀說,“可憐憫者”。

那么孔子據說,在老鷹跟老虎的細心呵護下,不但沒有死掉,而且還健在。最后顏征在,當然因為自己的小孩,她也不忍心,跑過去看一下,她目睹這個異象,立刻接孔子回去。她知道緣在這里,這就是緣分。

第二個,“柱史”,我們看“柱史”,第六頁的第四行,“柱史”是指李聃。李聃名耳,字伯陽,外字聃,世人都尊稱為老子。我們先了解一下,為什么有孔子、老子、孟子、荀子、莊子,為什么都加一個子呢?就是跟《地藏菩薩本愿經》里面的大長者子一樣,他不是大長者的兒子,各位不要誤會。所以你看古代印度跟中國,對這些成年男子的尊稱,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,在戰國末期的時候,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,譬如說老師,或者有道德、有學問的成年男子,都可以被人民贈予或稱為子,就在他姓氏后面,姓氏擺在前面,對這個人的敬重。譬如說孔丘,孔丘就是孔子,所以稱為孔子。墨翟被尊稱為墨子。那么老子生于中夏中國東周末的某諸侯國苦縣厲鄉曲仁里。所以他們的學問都非常地豐富。

老子他擔任這個守藏室的官員,我們現在解釋一下這個“守藏室”。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,“集天下之文,收天下之書,汗牛充棟”,書很多,我們稱它叫“汗牛充棟”。“無所不有”,什么書都有。老聃處在這個法海里面,“如蛟龍游入大海,海闊憑龍躍;如雄鷹展翅藍天,天高任鳥飛”。老聃因為他喜歡讀書,老子如饑渴似的博覽群籍,“漸臻佳境”,他“通禮樂之源,明道德之旨”,禮樂是來教育人民的,道德是眾生本體的妙用,也就是,“明道德之旨”就是,他徹悟本心就是啦。總共這個守藏室他擔任了三年多,“名聞遐邇,聲播海內”。

“柱史”就是柱下史。我們解釋一下“柱下史”,“柱下史”是周朝官名,周秦的官名,相當于漢朝以后的御史。因為其常侍立殿柱之下,在朝廷的時候,他站在哪個位置呢?站在大殿,皇帝那個大殿的柱子旁邊,“殿柱之下”,所以稱為柱下史。因為他要記錄嘛,皇帝要查詢啊。“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、檔案、圖書”、計籍以及地方報上來的材料的官職,所以這個工作很重要,皇帝隨時會垂詢,有點像皇帝的文膽啊。周朝跟秦朝都設有柱下史,也就是御史。但是后來的御史,他還擔任這個彈劾的責任。因為所掌理的工作,常常站立在殿柱之下,所以老子他就是周朝的守藏室的柱下史。

老子是春秋時代思想家,隱居在邢臺廣陽山。他著作《道德經》,是道家的經典,據說《道德經》是“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”,很多人對《道德經》也很有興趣。

《道德經》的第一句經文就很重要,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它都在講心性啊。有一次,我在我們這邊的指南宮,他們有個道家的學院,我就問里面的學員,你們的祖師講《道德經》。那時候,我在文山分局當副分局長,因為那邊有勤務嘛,我在那邊服勤,常常有一些達官顯要都到那邊去禮拜指南宮的帝君。那我就問他們那個道家學院的學員,我說,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,在講什么呢?他們表達不出來。后來我告訴他們,它們在講自性,自性的體用。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心性講不出來,“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”,講出來的都還是文字啊,假名,就文字啊。

所以老子李聃,他的學說后來被莊周,莊周就莊子,楊朱等人發展,后人奉為道家學派的開教宗師。在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中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。所以我們就知道說,“孔子問禮于老子”,等一下我們會探討。“老子主張無為而治、天人合一、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”,和莊子同樣的是道家的人物,“與太史儋并列”。

據說老子李聃他在世幾歲呢?一百六十余歲,又有說二百余歲。這個歲數很長啊。“李聃被尊為道教始祖,東方三大圣人之首”。唐朝的時候,“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”,因為唐太宗也姓李嘛,所以他們就尊李氏為始祖。老子是世界文化的遺產,也是世界文化的名人。

我們看很多,包括美國,歐美,他們這些領袖、總統,甚至都會引用《老子》的話,所以他們對于《孫子兵法》,孔子,《老子》、《孟子》,他們這些外國的領袖跟總統都可以朗朗上口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是所有現在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。那么老子李聃也是“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”。

現在我們就來報告“孔子問禮于老子”,也有說孔子問道于老子。“問禮于老子”,這一段經典很有趣。后來因為東周王室衰落,周天子實際上是名存實亡,很多地方都發生叛亂,諸侯爭相稱霸稱王,禮崩樂壞就是講這個時候,禮崩樂壞持續了將近二百余年。在周襄王十七年,公元前六百三十五年,就發生“子帶之亂”,遂為伯而得河內地,大量的典籍被掠奪到楚國的國都郢這個地方,老子因為這樣而被免職。隨后老子清心潛隱,與孔子來往較多。踐土會盟之后,孔丘曾經“適周”,這個“適”就是到,“適周問禮”,從魯國的國都,在今天的山東曲阜,千里迢迢地趕到洛邑,就今天的河南洛陽,問向老聃禮樂。

我們看原文,在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記載,孔子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,因為那時候禮崩樂壞了嘛,孔子也很有智慧,他不恥向老子請教智慧的問題。這也是算是僧贊僧,沒有說古代的時候文人相輕,沒有,孔子還是很有智慧。那時候孔子年紀大概五十一歲,“適周問禮于老子”,“適”就是到達,“后曰:‘五十知天命。’”

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,“孔子適周,將問禮于老子。老子曰:‘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吾聞之,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’”

這是第一段,“孔子問禮于老子”的第一段,我們先到這邊告一個段落。

我們看這一段原文的字句解說:

“適周”就是到東周國都洛陽。“適”就是前往,到。

“子”,剛才跟各位解釋過,古時候對男子的尊稱。

“得其時則駕”,這個“時”就是機會、時運,我們說時也、運也、命也。“駕”就是座車,引申為做官。你時運來了,機會來了,你就去擔任官職,“得其時則駕”。因為做官會有車馬,我們現在講會有座車,以前叫馬車,現在叫座車,像我擔任副分局長,就有公家配的座車,還配司機嘛,所以“得其時則駕”。

“蓬累而行”,什么意思呢?像飛蓬轉徙流離,行止不定。“蓬”,飛蓬,一種根葉都很細的小草,根跟葉都很細的小草,風一吹,它根就斷掉了,隨風飄轉。“累”是轉行的樣子。

“良賈深藏若虛”,“賈”就是商人。“深藏若虛”,就隱藏貨物,我們現在講說囤積貨物啊,他不讓人家知道他的貨物到底有多少,不讓別人知道,好像空虛無物一樣。“良賈深藏若虛”,就表示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,不露鋒芒。

“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”,這個就是講大智若愚,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養,隱藏在心中,外表卻謙虛退讓,像愚鈍之人。“盛德”,大德。

所以這一點,我們各位要學習,古代老祖宗就教我們這樣,要怎么樣?前面講“良賈深藏若虛”啊,你永遠都不能以少為多。尤其是我們學佛的,我們以前在學講經的時候,我們內典研究班,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,簡豐文老師常常叮嚀我們,常常提醒我們,不能以少為多,不能以少為滿足。你不能說,哎呀,我現在《地藏經》講得很好,我現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講得很好,你就趾高氣揚的,不可一世啊,不行,要謙虛,要深藏不露。越是智慧如海的人,他不會輕易的在對談里面,除非你有請,他會侃侃而談。

“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”,因為他已經無我了,君子的德行都開顯出來,“盛德”就是開顯出來了,容光煥發,智慧流露,所以他法相莊嚴,但是他內心的定慧等持,他無時無刻無不都在定中里面。所以我們像,君子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菩薩,大菩薩,我們說佛,他是什么?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。“那伽”是什么?“那伽”就神龍啊,神龍見首不見尾啊。你看,神龍看起來是在動的狀態,可是它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,它在動的時候,動中有定,有這個禪定功夫。所以他們都有很高的道德修養隱藏在心中,外表是謙虛退讓,有德行的人都是這樣。

“態色與淫志”,這個意思,“態色”就是神態表情。“淫志”,這個“淫”不是一般那個不好的名詞,這個“淫”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太多了、太滿了。譬如說好幾天都一直下雨,這個叫淫雨,雨下太久了叫淫雨。“淫志”就是你的志向太高了,過高的志向,“淫志”就是過高的志向。

這一段的語譯我們說明一下:

孔子前往周都,打算向老子請教禮。老子說,你說的禮,制定的人以及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。這指誰呢?周公啊,西周的周公啊,那時候已經是東周了。你所說的禮,制定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,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啊。況且一個君子時運來的時候就出去做官,如果你生不逢時,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。我聽說啊,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,不讓別人看見,好像什么東西都沒有。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,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。除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,拋棄你做作的神態表情和過高的志向,這些對于你自身都沒有什么好處。我能告訴你的,就是這些而已。

那么第二段,我們看原文:

“孔子去,謂弟子曰:‘鳥,吾知其能飛;魚,吾知其能游;獸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為罔,游者可以為綸,飛者可以為矰。至于龍,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’”

你看這一段,孔子贊嘆老子的是非常精彩的,沒有任何保留,也就是什么?也就是孔子心服口服。

我們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:

“罔”就是通漁網的那個網,捕獸的器具。

“綸”是釣魚的絲線。

“矰”,用絲繩綁住,系住就是綁住,可以射飛鳥的短箭。

我們看這一段的語譯參考:

孔子離開周以后,就離開老子以后,對弟子說了,鳥,我知道它能飛;魚,我知道它能游;“獸”,就是動物,獸,我知道它能跑。會跑的可以用網捕獲它,會游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,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。至于龍,我們講神龍在天,至于龍,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,它是駕著風云而飛上天,乘風而去。我今天見到老子,他大概是這一條龍吧。

那么這一段很精彩的“孔子問禮于老子”,我們來做一個研析報告,就探討。“孔子是儒家的代表,而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”。這兩位學者“在歷史上各占有一席之地,均為其言論著書立說”。老子教我們怎么修身養性,讓我們的道德可以開顯出來。孔子教我們怎么樣修持五倫,能夠如何經營這個國家,乃至于家庭、個人。所以“老子留有《道德經》五千言,孔門弟子則編纂《論語》一書”。

“老子見孔子常周游列國”,老子當然是知道,他們同一個年代的,“老子見孔子常周游列國,說道獻智”,常常孔子都要向這些國君,來講這些治國的道理,也希望貢獻他的智慧。這一段是主要后邊的歷史家怎么評論。孔子希望天子能重用他,所以他周游列國,他目的是干什么?他目的是施展他的抱負理念,也就是說,希望這一個國君能重用他。我們知道孔子只做到大司寇,老法師說大司寇相當于現在的類似縣里面的警察局長。

老子就是用這幾句話告誡孔子,他說,你遇到有智慧的國君,明君就是有智慧的明君,你就去擔任他的官職,“駕車前往為官”。如果沒有遇到明君,那你就學“箕子、接與之蓬累而行”,他勸孔子,不遇明君不必修飾而去求官。這符合道家說的“隱秘而不求名”。“而孔子聽了之后,認為獸、魚、鳥三種動物”,人們都可以去捕到它,只有老子智慧如龍。我們知道老子他是已經有甚深禪定,他有無想定了,他是在色界的無想天。所以孔子說,“唯獨老子如龍,乘風云而上天”。他完全看破放下了。人們不容易去追摹,你沒有辦法去學習。“可見他覺得老子妙高道遠,人不易得之也”,所以稱為他人中之龍,那我就不曉得怎么去綁住他了。

再來,我們介紹《道德經》。

相傳當時身為柱下史的老子不忍見周朝衰落,同時也為了避禍而西出函谷關之前,當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,那邊有個官員,守這個函谷關有個關令,我們現在講叫指揮官,那個關令,名叫尹喜,姓尹名喜,也有人稱他叫關尹。“關令尹喜曰”,記載下來是這樣,那也有一個說法說,守關的令尹他感到很高興,“喜”就是高興,所以有人說他是尹喜,也有人說是關尹。老子要西出函谷關,就被關尹攔住了,并邀請作客,并向他請教《周禮》。

李聃在當時總結他的思想著述,并對尹喜說了,“老夫授汝《道德經》,分上下兩篇,上篇為《道經》,言宇宙根本,含天地變化之機,蘊神鬼應驗之秘;下篇為《德經》,言處世之方,含人事進退之術,蘊長生久視之道。研習不止,苦修不懈,終有所成”。這段是老子對關尹的開示。我們知道它上篇為《道經》,為什么?道為體。下篇為《德經》,德為用。就是體用不二啊,我們知道《華嚴經》里面講體、相、用。而后留下五千言一書,又稱為《老子》,道教稱為《道德經》。據說老子是倒騎青牛而去。

在神話故事里面,尹喜看見土臺,就今天的瞻紫樓,又稱為望氣臺。傳說函谷關關令尹喜有一天登高遠望,觀察天象,據說關尹他懂得這些,他懂得這個,“善內學星宿”,他懂得,他知道觀星宿,他會觀星宿。他看到“東方紫氣騰騰,霞光萬道,觀天象奇景,欣喜若狂”。尹喜“認為紫氣升騰及祥瑞之兆”,暗示“將有真人過關”。“大呼‘紫氣東來,必有異人通過。’”所以后來為什么有這一句成語,叫“紫氣東來”,是這個意思,從這個地方出來。他馬上叫函谷關的關吏、關員“清掃街道,恭候異人”。這次我到南京去講《臨終關懷》,終于見識到,看看真正的這種古代的這種像函谷關,這種城內城外的這個城樓,我第一次在南京看到。

不久,果然見到一位“皓首長髯”,就是白頭發,臉頰長了胡須的一位老者,騎著青牛徐徐而來,“原來是東周柱下史老子”。后來據說函谷關那一帶的民眾,他們的門楣或春聯都會寫什么?“紫氣東來”四個大字,流傳到今天。

所以古時候又有“紫氣東來函谷關,老子著書五千言”的故事。唐朝詩人杜甫在《秋蘭》的詩中寫道,“西望瑤池降王母,東來紫氣滿函關”。唐朝的時候有修建了三丈多高的“瞻紫樓”。這棟樓到民國年間毀于兵火,就戰火。現在所能看到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。

好,我們來看這一段的,剛才講印光大師這一段的白話解說,“大矣哉,吾心本具之道”這一段。
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周遍宇宙、真實廣大啊,就是我們自心本來具足無上菩提大道。它是微妙不可思議啊,我們自心本來具有的法性。真理之體以及真智之用是不二的,出世與入世是圓融無礙的。離開一切妄念,它是離開一切妄念、離開一切情執,是不生不滅的境界。這就是有而不是真有,它是幻化的、是空性的。“不有”就是空的意思。“不有而有”,雖然是空性的,但是它又生出妙有。雖生出妙有,但是它又是為“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”,也就是我們佛家講的真空妙有。眾生跟佛都從這一念心生出來的,“生佛皆由此出,圣凡俱莫能名”,圣人與凡人都無法形容。好像明鏡能照萬物,而它里面并無一物,怎么能夠說誰來誰去呢?

好像,“類明鏡之了無一物,而復胡來漢現”。這什么意思呢?就是說,鏡子它在那邊寂然不動,它的照性你是看不到的,但是人走過去,它就照起來,你不走過去,那個鏡子的照性還是繼續起作用,這個意思,“類明鏡之了無一物”。“而復胡來漢現”,“胡來”就是什么?外國人走過來。“漢現”是什么?本國人走過去。就禪宗里面講,“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”。鏡子本身它是不動的,那個照性你是見不到的,但人一走過去,外國人跟本國人一走過去,它就照相出來。它照出來相是什么?外國人照外國人的樣子,本國人照本國人的樣子啊。所以這種心性的經句,很難去白話解釋出來,因為它不是用解釋的,它是稱性而談的。

“猶太虛之遠離諸相”,而不妨日照云屯啊。就好像說,“太虛”就是虛空,它遠離各種諸相。你看虛空里面有晴天、陰天,有白云、有烏云,有晴空萬里、有烏云密布,有飛機在飛、有鳥在飛,這叫“猶太虛之遠離諸相”。這些相變來變去,飛來飛去,“虛空原不動,白云自去來”。就“猶太虛之遠離諸相”的意思是這樣,就是說,你看這個虛空都不動啊,但是這些相不斷地變化,千變萬化,所以太虛遠離諸相。而“不妨日照云屯”也,但是虛空雖然不動,它也不妨礙這些妙有變化。它不妨礙什么?它不妨礙太陽出來,“日照”就是太陽出來了,陽光日照啊。它也不妨礙烏云密布啊,“云屯”就是白云跟烏云的變化。不妨礙“日照云屯”。

“正所謂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。本覺心中,圓具諸法”。禪宗講的,我們這念心性的真正的本體,究竟本體,“實際理地”,它是“不受一塵”的,就本來無一物啊,本自清凈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本不生滅,叫“不受一塵”。你受一塵就不行,受一點污染,你只要一個法執在。譬如說,舍利弗還沒有出生的時候,他的母親舍利就非常有智慧,舍利弗已經入胎了,他是乘愿再來的,他母親非常有智慧,辯才無礙。我跟各位解釋什么叫“不受一塵”,因為這個很難去解釋。舍利弗的舅舅長爪梵志,梵志就是印度那時候的修清凈心的修行人,叫梵志,就像光目女的母親曾經擔任過梵志。他為什么叫長爪?因為他指甲留很長,長爪梵志,就是舍利弗的舅舅,他是修外道的,心外求法。他就去見佛陀,佛陀大概也知道長爪梵志要來見他了,我姐姐的小孩一生出來,這個舍利弗一生出來,我要收他當我的徒弟。那就跟佛陀辯哪,佛陀讓他先說。

長爪梵志就說了,我一法不受。什么叫一法不受?我不會起心動念了,我這個心在定中,我一法不受。你說快樂的事情來,我也如如不動;痛苦的事情來,我也如如不動,我一法不受。你毀謗我,我也是這樣;你贊嘆我,我也是這樣,我一法不受。佛陀就笑一笑,沒有講話。長爪梵志就說,你看,你說不出來,那你呢?你講你的境界啊。佛陀他在定中說法,佛陀就看了一下長爪梵志說,那你說你一法不受,請問,這一法不受,這句你悟的境界,你受不受?他講不出來。譬如說,我很解脫,那佛陀問你說,我很解脫,你受不受?你不能說,我還有一個我很解脫啊,連這個都要拿掉,“無智,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”。智慧是本有的,哪里還有說我得了一個智慧?你得了個智慧,還不是智慧。所以《金剛經》里面講說,初果須陀洹說,我是初果須陀洹,他不是初果須陀洹。你要把那個我拿掉啊,因為初果須陀洹是破見惑的,他身見都破掉了。這段因為不好解釋,所以我只好先解釋長爪梵志跟佛陀的精彩對話。

“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”,你只能解釋說,真如自性的本體,它是不能有一點煩惱,“不受一塵”,不著一塵。“本覺心中”,圓滿具足一切萬法。這就是六祖大師說的,“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這個就是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菩提,也是眾生所迷的常住真心。儒釋道三教圣人,依這個心性,“各垂教跡”,教化他的弟子跟眾生,到各地講經說法。孔子,儒家,四書五經;道家,《太上感應篇》《道德經》;佛家,佛陀三藏十二部經典,都在講這一念心性,這叫“各垂教跡”。廣導群迷,廣度群萌,“群萌”就是眾生,廣度眾生。“由是尼山抉誠明之奧”,因此孔子就來演說“誠明”的奧義,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,這叫“誠明”的奧義。

“作修齊治平之軌”,作出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軌則。老子說《道德經》,“柱史說道德之經”,就是老子說《道德經》。“陳長生久視之術”,陳述如何長生不老的辦法。釋迦牟尼佛演說法界性,“稱法界性”,演說法界本性。指示常住真心,“示真如心”,說出背塵合覺之大道,立不生不滅的宗旨。雖然三家論述的淺深大小不同,也有可能是入世出世的差別,“世出世間有異”,但都不外乎以我們自心本有的理性,去發揮演說。使一切眾生認自本性,開始修行,一旦修行,則本性漸漸顯現,消除本來就沒有的幻妄境界,恢復本有的天真,永遠出離了迷途,最后就登上覺悟的彼岸。

這一段我們白話解就說到這里。那么這一段非常精彩,因為三藏十二部所探討的,佛陀所說的,佛陀出世的本懷,就在這一段。這一段,我們摘錄它的重點,我們跟各位報告一下。

本段重點:“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,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。寂照不二,真俗圓融,離念離情,不生不滅。謂之為有而不有,不有而有。謂之為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。生佛皆由此出,圣凡俱莫能名。類明鏡之了無一物,而復胡來漢現。猶太虛之遠離諸相,不妨日照云屯。正所謂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。本覺心中,圓具諸法。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,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。三教圣人,依此心性,各垂教跡,廣導群萌。”

這一段是印祖開示的重點,我們要探討五點。第一點,印光大師對性相、因果、事理的開示。談心性,因為這一段里面大概有三個,我把它列出來三段。第一,“吾心本具之道”,“寂照不二,真俗圓融,離念離情,不生不滅”。第二,“有而不有,不有而有”,“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”。三,“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。本覺心中,圓具諸法”。根據這三段,我們把它展演出五個重點,都是印光大師開示。因為以學人的修持,還沒有辦法去把這一段的重點稱性而談,我做不到,也沒有辦法,我們必須依祖師的教誨來論述,因為我們沒有開悟,我們沒有辦法去演說這樣的一個圓滿境界,依祖師的開示就不會有錯。我把它歸納為五點。

第一印光大師對性相、因果、事理的開示。這一段是從《印光大師文鈔正編》〈與佛學報館書〉這一篇里面出來的。以下論理事,“世出世間之理,不出心性二字。世出世間之事,不出因果二字”。“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,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”。見《正編》〈勸愛惜物命說〉。“眾生沉九界,如來證一乘,于心性毫無增減。其所以升沉迥異,苦樂懸殊者,由因地之修德不一,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。闡揚佛法,大非易事。唯談理性,則中下不能受益。專說因果,則上士每厭聞熏”。“然因果心性,離之則兩傷,合之則雙美。故夢東云,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于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,終必大明乎心性。此理勢所必然也”。這一段開示是出自于《印光法師文鈔正編》〈與佛學報館書〉里面。這一段,印光大師他探討這個心性,我們來把它先,就學人所領悟的,我把它解釋出來。

印光大師說,理事,“世出世間之理”,如果是講理跟事,是“世出世間之理”,你講世間法也好,你講出世間法也好,我們知道,世間法教你做什么?世間法譬如說三界的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出世間法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四圣。所以世間法是六道眾生,三界六道。出世間法是四圣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天臺宗里面的藏教佛,還有通教佛,就還沒有破根本無明的,我們都稱他叫十法界的佛。

老法師說,破根本無明了,才可以出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,那是分證佛跟究竟佛,也就是天臺宗里面講的,藏、通、別、圓里面的別教佛跟圓教佛。如果沒有破根本無明的,都是十法界的佛。老法師說,他是屬于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說的六即佛,名字佛、理即佛、觀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證佛、究竟佛。老法師說,十法界的佛相當于天臺宗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,就是已經有佛的味道,但是還沒有證,沒有破根本無明,他不是分證佛,也就不是真正的佛。真正的佛是分證佛跟究竟佛。

所以論理事,還有世出世間的理,你不管講世間法的理也好,你說為什么會去當天人啊?為什么會到人間來呢?因為你的心有持五戒嘛,你持上品的五戒十善,加慈悲喜舍,你當天人。如果你把五戒持好,你可以得人身嘛。你造五逆十惡到地獄嘛、到餓鬼道、到畜生道嘛,驗的也是心性啊。所以不管講世間、出世間之理,離不開這個“心性”二個字。

世出世間的事,不出因果二字。你講世間的因果也好,為什么他不能夠出三界?因為他不能放下我執,他迷于五欲六塵,他著相修行,他不能夠離開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他不能夠離相布施,所以他就不能夠出三界,那就是世間因果嘛。如果他能夠離相,他就能夠出世間,像阿羅漢,他為什么可以證阿羅漢呢?因為他悟了苦集滅道,他了解苦集就是,為什么會有世間因果?為什么會有這個苦樂憂喜舍的果?因為它是貪瞋癡感召來的,集嘛,貪瞋癡感召來的。如何離開這個世間因果呢?他就必須要依道來滅掉煩惱。所以阿羅漢他為什么能夠出三界?他就是悟了這個苦集滅道,破了見思惑,也不出這個因果兩個字。

所以世間跟出世間,譬如說你世間法來講,你想得財富,老法師說你必須要財布施下手,財布施就是得財富的因,你得財富的果,是因為你財布施的因,這是世間法來說,也不出因果。你想得聰明智慧,你就必須要法布施,法布施是因,得聰明智慧是果,也不出因果兩個字啊。你無畏布施,你得健康長壽,無畏布施是因,健康長壽是果。所以世間法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都離不開因果。

出世間法,跟各位講的,你修,你悟了苦集滅道,破見思惑,你證得阿羅漢。你修六度波羅蜜,成就菩薩。你修十二因緣,得辟支佛。也離不開因果啊。你放下執著,像阿羅漢一樣,離開三界,出三界,放下執著是因,出三界是果,出世間法也離不開因果。

所以印光大師說,“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”,絕對沒有說,沒有因而得到這個果的。“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”。因為如果要講到這個地方說,因果它是通三世的,它因果不同時,它因果通三世,有現報、生報、后報,它因小果大、因果不空、善惡不能相抵,這五大原則。

所以印光大師說,眾生沉淪九界,“如來證一乘”。因為我們佛陀說法有五乘,人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還有一乘法,就是一佛乘,就成佛。“九界”是沒有包括十法界的佛,九界的眾生。“于心性毫無增減。其所以升沉迥異”,他為什么成為四圣?成為六凡呢?“苦樂懸殊”呢?因為“因地之修德不一”,他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樣嘛,以至于果地的受用就不同。

“闡揚佛法”,印祖說,我們要弘揚佛法很不容易啊。確實,尤其現在這個時代,大家都追逐物欲的生活,你跟他講解脫啊,講明心見性,你講往生極樂,不容易啊。所以印祖說,“闡揚佛法,大非易事”。如果你專談理性,你一直講這些真理,講這些佛理,講這些很深的佛理,你講這個了義的,中下根機的人他不能夠受用,中下根機的人他煩惱多、業障重,他聽不懂,他也不能得到利益。可是如果你一直講因果,講事相上的因果,講報應,你不講一點道理,那么“上士每厭聞熏”,你講這些故事,他覺得你講得太淺了,你天天都講報應,你要講心性啊,你要講自性,你要講這些甚深的佛理,所以上根利智的人他就討厭,他不想再聽了,“每厭聞熏”。

可是,印光大師說,因果跟心性,兩個分開就受傷,兩個合起來都很美好。因果是講事,心性是講理,所以因果是事,心性是理,事理必須要圓融。你事理不圓融,你光講理,中下根機的人聽不懂;你專講事、講因果,“上士”,上根利智的人,他不想聽。所以印祖說,因果跟心性,如果分開來說的話,其實很難得利益,就“兩傷”,唯有合起來。

像佛陀他在講經的時候,你看佛陀在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很深啊,它最后都在講成佛,成佛之道,怎么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,就教你怎么轉凡成圣。佛陀在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講了很多比喻的故事,講了很多公案,譬如說三界“猶如火宅”,鹿車、羊車、牛車,大白牛車。大白牛車就是講自性,牛車就是菩薩乘,羊車就是聲聞,鹿車就是緣覺。你看,佛陀在講《法華經》,那么深的這個理,他都還用這些譬喻。三界“猶如火宅”,就像這個房子快燒起來,這里面三種不同類型的小孩都玩那個玩具不想出來,聲聞就是羊車,緣覺就是鹿車,菩薩就是牛車,他們都不想出去啊。佛陀跟他們講,這房子要燒起來了,外面還有一臺大白牛車,你們要不要出去找?很多玩具在里面,外面等你們。他說,真的?這三個全部都出來,就是會三乘為一乘,是這個意思。佛陀如果講會三乘為一乘,大家聽不懂啊,也就是說,佛陀在《法華經》里面講,“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”。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那都是我方便說的,會三乘為一乘。

所以印光大師說,他就引用“夢東云”,“夢東”就是夢東禪師,他說,“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于因果”,你會講理的,很會講理,但是他也不會拋棄離開因果,他有時候還會舉公案來做對應,來做對照。所以像學人有時候在講《感應篇匯編》,講到很深的理的時候,我就會引一些古代的公案、現代的公案來做對照,這叫做學夢東禪師的“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于因果”。“而深信因果者,終必大明乎心性”,雖然說你沒有辦法悟入心性,你可能還沒辦法悟入這個妙理,但是你不斷地對因果深信,你對因果建立起深信。那要怎么樣才可以深信呢?他要悟了以后,他就深信因果,他深信因果不空。就像安世高大師一樣,他深信因果,但是他也“大明乎心性”,他也開悟了,“終必大明乎心性”。“此理勢所必然也”,這個道理是一定的道理。

以上這一段,是我們談心性,“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;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”,我們首先就,這一段是在講心性,但印光大師說,你光談心性,心性是理,那因果是事,所以要事理圓融。

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夢東禪師。夢東禪師是,他又叫際醒禪師,字徹悟,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稱徹悟禪師,又號夢東,他是京東豐潤縣人,族姓馬。年幼的時候非常地聰明,喜歡讀書,飽讀各種“經史群籍”,各種書籍。他二十二歲的時候生一場大病,他覺悟了這個“幻質無常”,“幻質”就是這個四大五蘊是無常的,所以他就“發出世志”,想要出家。病好以后他到房山縣,“投三圣庵榮池老宿剃發”,這個老修行人剃發,老參剃發。

后來到岫云寺恒實律師,受具足戒,“圓具”就是受具足戒。那么到香界寺聽隆一法師開演《圓覺經》,早晚“研詰”就是探究《圓覺經》的妙義,“精求奧義”,后來悟了《圓覺經》的大義。后來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,“聽講相宗”,“相宗”就是唯識,法相宗,也“妙得其要”,也體悟相宗這個要義。然后再“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”,聽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跟《金剛經》,圓解頓悟。所以徹悟禪師他是“性相二宗”,性宗我們現在講就是禪宗,相宗就是唯識宗,法相宗。他對于“性相二宗”,其實佛經就在講性相的道理,相宗講唯識,性宗講如來自性、如來藏性。所以徹悟禪師對“性相二宗,三觀十乘之旨”,他了無疑滯,他沒有任何障礙。

后來在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冬,他參訪廣通粹如純翁,他參訪這位廣通粹如純翁,這位禪師,他明白怎么是“向上事”。什么叫“向上事”?這禪宗的用語,就怎么開悟,他明白了。“師資道合”,于是這位廣通粹如純翁為他印證,“乃印心焉”。所以夢東禪師成為臨濟宗第三十六世。三十八年,“粹翁遷萬壽寺”,繼續講座。后來這一個夢東禪師他就開始講述禪宗的綱要,那么后來“宗風大振”。

但是雖然夢東禪師他弘揚的是禪宗,但是他到后來,他常常想到一個問題,那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門的宗匠,他是一個開悟的圣僧,我們知道永明延壽大師是凈土宗的第六祖,可是永明延壽大師他最后歸心凈土,就是永明延壽大師,我們知道“萬修萬人去”,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。所以那時候夢東禪師就學永明延壽禪師,他怎么樣?他每天念佛十萬聲,是每天念佛十萬聲。黃念祖老居士也是到晚年的時候,每天念佛都超過十萬。夢東禪師他志求西方,“期生安養”。所以像夢東禪師他都這樣,何況我們現在末法時期?

所以夢東禪師說,永明延壽大師還要“日課十萬”,那我怎么可以不學他呢?因為他是清朝,已經算是末法了嘛。其實永明延壽大師那時候,宋朝時候其實也是末法。他說,那時候,人家永明延壽大師都還“歸心凈土”,“日課十萬”,“期生安養”,何況現在“末代”呢?所以我應該遵承永明延壽禪師,也是“棲心凈土”。所以夢東禪師就開始弘揚“蓮宗”,就是凈土宗。他怎么做呢?誒,這個我們也可以學,他每天“限尺香晤客”。什么叫“尺香晤客”?就每天會客只能一支香。一支香大概是多少呢?一支香大概,長香九十分鐘,一天只會客九十分鐘,“晤客”。超過這個時間,他就不會客了,他不見客人,“禮拜持念而已”。

我們老法師曾經在我們臺北善導寺待過。那善導寺呢,簡豐文老師跟我講,善導寺住持,道安法師,道安法師年紀很年輕就走了,他大概六十幾歲就走了。道安法師非常慈悲,因為我們知道,善導寺在臺北市火車站旁邊,其實信徒都是很多的,法會也很多,我父母親的骨灰都在善導寺,所以我常去啊,它那邊法會很多。道安法師他很慈悲,他一天的佛事都忙完以后,那侍者就告訴他說,和尚,你要休息了。因為大家很多人都,法會做完要等著請示道安法師,就排隊,要登記,要見道安法師,請道安法師慈悲開示。侍者就勸道安法師說,和尚,你應該休息了,今天佛事做了一天,很辛苦。那道安法師怎么說呢?哎呀,人家等我一天了,我要跟他開示啊。就會客啊,去見這些信徒。所以有時候,有些法師他是真的被信徒累死的,太累了。像夢東禪師他就這樣規定,“日限尺香晤客,過此惟禮拜持念”,他就是拜佛念佛,這個值得我們學習。

所以學人這次有去潛修二十二天,到中部一間佛寺,不敢講說閉關,就是去潛修。一天大概,早課五點起來,做完早課大概六點半。那六點半用早齋,大概七點半就結束了,包括洗碗啦、經行啦,我那時候早課也是念佛繞佛,飯后經行也是念佛。七點半就可以開始用功了,開始用功到十一點半,十一點半準備午齋。那就將近多少個小時?將近有四個小時可以用功。十一點半用完午齋以后,大概十二點多又出去經行,大概十二點半回來,快一點。小睡片刻,大概十五分鐘就好了。一點開始用功,用功到五點藥石,又有四個小時啦。這八個小時啦。一點到五點就四個小時嘛,五點藥石,藥石完大概五點半。六點經行完畢,盥洗,自己洗內衣內褲。洗完以后大概六點半,又開始用功,他們九點就打板了,九點半打板。我算過,我包括經行在念佛,包括早課在念佛拜佛,這樣一天扣掉吃飯跟睡覺,用齋跟睡覺,大概最少,因為十一點睡,五點就要起床,我給它約略估計一下,一天可以用功十四個小時到十五個小時。所以我覺得呢,閉關潛修很重要。所以我這次回來以后,自己就告訴自己說,以后最好每半年潛修至少一個月。

夢東禪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,不必去應酬世間事。后來他又遷到覺生寺,擔任住持八年。因為覺生寺百廢待舉,所以他建了一個凈業堂,他蓋了三個堂,一個叫涅槃堂,一個叫安養堂,一個是學士堂。學士堂就是念佛堂。涅槃堂是干什么呢?涅槃堂就是怎么講,往生堂啦,也就是圓寂的地方。那安養堂呢?就是我們講的如意寮,就現在講養老院,佛寺不叫養老院,叫安養,叫如意寮。夢東禪師覺得說,讓這些老病的這些出家人有所寄托。

所以他不僅是通禪宗,通宗,也通凈,“禪凈宗旨,皆深造其奧”。他“律己甚嚴”,對待人非常地親切,“望人甚切”。“開導說法”,他“開導說法”像什么呢?他開示像“瓶瀉云興”,像瓶子倒水出來,全部都流出甘露法語,勸信眾要精進修行。所以在他那個年代“蓮風大扇”,就是凈土宗念佛的人非常地多,“蓮風大扇,遐邇仰化,道俗歸心”,當時法門稱夢東禪師為第一人。

后來他退位到紅螺山資福寺,希望在那邊往生,“以期終歲”就是希望在那邊往生。后來因為“衲子依戀追隨”,后來他的徒弟就一直想要跟著他,還有這些戰爭、災難,避難,所以他就沒有,遂“心終無厭,遂復留眾”,最后把這些弟子再留下來。“俄成叢席”,最后還是他的講席、他的講座,也是非常多人跟隨他。“擔柴運水,泥壁補屋,一飲一食,與眾共之”,他還是跟大家一樣挑柴運水。

這樣又過了十年。最后他要往生的時候,他已經先預知時至了,他到萬壽寺去“掃粹祖塔”,去清洗祖塔,也就是他將來準備在那邊涅槃的時候,他的骨灰壇要進祖塔。然后拜別“諸山外護”,拜別這些諸山長老以及護法。“囑曰:幻緣不久,人世非常,虛生可惜,各宜努力念佛,他年凈土好相見也。”他就最后交代弟子了,說“幻緣不久”,這個世間是幻化的,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”,這四大五蘊是它不能常住啊,“幻緣不久”啊。“人世非常”,世間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“虛生可惜”,你浪費時間是很可惜的事情,浪費生命是很可惜的事情。趕快努力念佛,他日我們在極樂世界相見,他日凈土好相見也。

然后三月回到山上來,交代荼毗的事情。你看,他二月去禮祖塔,三月交代荼毗的事情。他十月十七日就把院務交代他們的弟子,命他的弟子松泉禪師領眾主持。然后就告誡他們說了,“誡曰”,他們是修禪的,他一樣是告誡他的弟子,“念佛法門,三根普被,無機不收。吾數年來,與眾苦心建此道場,本為接待方來,同修凈業。凡吾所立規模,永宜遵守,不得改弦易轍,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”。所以不能改變道風啊。

這次學人有到南京講《臨終關懷》,蓮友好意帶我去參訪靈巖山寺,印祖的祖庭,印祖的道場。靈巖山寺算是凈土宗的祖庭了,要一階一階地登上去。承蒙靈巖山寺的空苦和尚接待,我說,您的法名起得非常好,空苦和尚啊,空就是放空嘛,放下,離苦得樂,叫空苦,離苦得樂。他常常帶弟子朝拜靈巖山寺的朝山。我要去的時候,他隔沒多久,他就要去朝五臺山了。很高興的,我能夠參訪到印光大師的關房,也見到印光大師的當時的這些遺物,非常感動。然后呢,也去頂禮印光大師的舍利塔。

那他跟我講,空苦和尚跟我講,他說,印光大師在的道風呢,到現在統統沒有改變,確實。他說,除非這些靈巖山寺本身有必須要修補的,才會再重蓋,否則一概不再繼續蓋,一概不再蓋新的這個大殿。他說,維持印光大師在的道風。因為印光大師在,我們在上一集里面有提過,印光大師交代他的弟子真達和尚跟妙蓮和尚,不能搞派頭。

所以后來我才知道,靈巖山寺它是什么?它是春秋時代,我們都看過,越王勾踐跟吳王闔閭,吳王夫差,吳王夫差就是跟西施的愛情故事,我們都看過啊,看電影看過啊。那個靈巖山寺就是吳王夫差的皇宮,那個地方本來是飲酒作樂,它是淫宮。淫宮各位都懂嗎?靈巖山寺后面還有一個后花園,現在還在,那個后花園就是西施的花園,就西施的寢宮嘛。從靈巖山寺再上來,后面山有一座花園非常漂亮,那邊還有一個吳王井,就吳王夫差的這個古井,那本來是西施井,現在改成智積井,智積菩薩在那邊曾經駐錫過。所以你看這些祖師他們都很有智慧。所以印光大師是一九四O年圓寂的,到現在是二O一八年,已經圓寂七十八年,靈巖山寺的道風沒有變。現在弘化社繼續一樣印經。

所以夢東禪師交代他的弟子,“念佛法門,三根普被”,上中下三根普被。“無機不收”,不管你什么根機的,凈土法門都能夠接引。我幾年來跟你們苦心建這個道場,是要接待各方來的、十方來的信眾,大家一起修凈土法門。凡是我所建立的規模,你們應該永遠遵守,不能夠“改弦易轍”,不能改變。誒,他是禪師,他是開悟的禪師,在禪宗講,你坐破蒲團都不能夠開悟,可是念佛可以帶業往生。所以為什么現在修禪的都是禪凈雙修。夢東禪師特別叮嚀他的弟子,“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”。

最后他示現“微病”,命大眾助念佛號,于虛空中幢幡無數,“自西而來。乃告眾曰:凈土相現,吾將西歸”矣。后來信眾弟子就勸他啦,“以住世相勸”,師父啊,你再留下來,繼續帶領我們,你不要往生啦。夢東禪師說啊,“師曰:百年如寄,終有所歸,吾得臻圣境,汝等當為師幸,何苦留耶。”他說啊,這百年還是要走啊,我們是三界的過客啊,我們是旅客啊,我們是寄居在這里啊,我們的故鄉是在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只是客棧而已啊,“百年如寄”,最后還是要離開啊。你去哪里,離開人身以后要去哪里?“終有所歸”,你要去哪里?去六道嗎?還是去三惡道?我現在能夠,“吾得臻圣境”,我能夠見到圣境啊,見到極樂世界的圣境啊,你們應該為我慶幸才對,怎么還在苦留我呢?

十二月十六日,命監院師貫一法師,“設涅槃齋”。“十七日申刻,告眾曰”,我已經見到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三大士啦。也就是說,西方極樂世界的文殊師利菩薩、觀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已經來接引了。“今復蒙佛親垂接引”,他是“蒙佛親垂接引”。

為什么我今天講到《安士全書》印光大師這個〈序文二〉,特別要提到這一段,介紹夢東禪師,各位明白嗎?我們要學祖師啊。老和尚說,現在依止大善知識不容易啊,遇到明師不容易啊,要怎么辦?你學古德啦,你學印光大師啦。其實我以前很少介紹過夢東禪師,就是徹悟禪師,我以前很少介紹他。所以這一次,特別我把他介紹出來,他跟永明延壽大師是一樣的典范,他們是禪宗歸入凈土啊,最后導歸極樂啊,太殊勝啦。

所以他說,我今“蒙佛親垂接引”啦,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,那是什么?上品上生,他是上品上生。“吾今去矣”,我走啦。“眾稱佛號愈勵”,大家念的佛念得更努力。“師面西端坐合掌曰”,坐化,你看他是坐化,“面西端坐合掌”,合掌說,“稱一聲洪名,見一分相好”。最后開示大眾,你念一聲阿彌陀佛,見到一分的相好光明。誰的相好光明?當然是我們自性的相好光明啦,也是見佛的相好光明啦,稱一聲佛名,見一分相好。“遂手結彌陀印”,他是打彌陀印,彌陀印各位都知道,是這樣的,彌陀印,打彌陀印。“安詳而逝,眾聞異香浮空”,虛空中都充滿著異香。然后怎么樣?“供奉七日,面貌如生”,七天啦,面貌都沒有變。“慈和豐滿,發白變黑”,跟海賢老和尚一樣,頭發變黑,頭發本來是白的,變黑,“發白變黑,光潤異常”。“二七入龕”,這坐龕嘛。“三七荼毗”,火化,“獲舍利百余粒”。“門弟子遵遺命,請靈骨葬于普同塔內”。

那么夢東禪師世壽七十歲,“僧臘四十九”。“僧臘”就是他出家的戒臘,他的戒臘四十九。“法臘四十有三”,他弘法多久呢?四十三年。“僧臘”就是一般講戒臘,他出家以后受三壇大戒,多久?四十九年。也就是什么?他二十一歲出家。跟誰一樣?跟印光大師一樣,印光大師也是二十一歲出家,到八十歲入涅槃,多久?五十九年。印光大師比徹悟禪師多了十年。“法臘四十有三”。他所著有的開示禪宗、教下、律宗、念佛伽陀行于世。

在清朝嘉慶十七年,有一位他的弟子叫惺聰法師,他就因為要把匯集他們夢東禪師的,他的一生的著作,把它流通出來。大家贊嘆他說,徹悟禪師他“過量人”,他“真過量”什么意思?他是大上根利智的,他不是普通人,他是乘愿再來的,叫“過量人”。“六根通利”,“六根通利”什么意思?他“都攝六根,凈念相繼”。遂“解悟超常”,他大開圓解。“既具辯才,兼持苦行”,他辯才無礙,而且還修苦行,以苦為師,“始終如一”。所以夢東禪師最后被尊稱為凈土宗第十二祖。

我剛才一開始就講說,這一段要全部把它講成一集,有點困難。所以我們今天這一集,我們就把它講,就是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〈序文二〉之一集。下一集我們就稱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〈序文二〉之二集。那這一集是〈序文二〉之一集。

那剩下三分鐘,我們來聆聽凈空老法師對因果的開示,因果教育很重要。因為《安士全書》就在講因果、講斷惡修善,《陰騭文》就在講斷惡修善。

老法師對于因果教育最重要,在這一個開示里面,第一點,老法師說,我們學習、修行,我們學習因果教育,我們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賢的教誨,循序漸進不可以躐等。什么意思呢?什么叫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呢?也就是說,你還是要按照次第修上來。譬如說,我們說凈業三福,你要先修凈業第一福,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你凈業第一福做好了,你再修凈業第二福,“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”。然后等到你的三皈五戒都做到圓滿了,你再提升到凈業第三福,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。這叫循序漸進不可以躐等。你不能說,我一下子就要研究《法華經》,我一下就要研究《華嚴經》,你不能夠躐等。縱然是你根性很好,你的根機很利,也要守規矩啊,也要遵守因果啊,剛才徹悟禪師說的,善談心性者,不棄離因果啊,你還是守規矩啊。

那么次第呢,一定要怎么樣?一定要先修德行。所謂漸進不可以躐等,就是你要先修德行。德行要怎么修?你要從三皈五戒,要落實,要懺悔,要熏習經教,要有定課,先修德行。老和尚說,在今天,德行里面,還是要先懂因果,先明白因果。這是誰教的呢?這個次第誰教的呢?印光大師教的,先修因果,先修德行。老和尚說,我學佛五十八年了,按照這個推算呢,現在應該叫做,老和尚應該說,他學佛六十六年了,老和尚今年九十二歲了嘛,所以學佛應該是六十六年到六十七年。老和尚說,我對于印祖這個教誨深有體會,我深信不疑。如果沒有因果教育,縱然學了倫理道德,名聞利養的境界現前,往往自己把持不住,就變節了,這種人很多。小名小利你不在乎,不動心;大名大利來的時候,你動不動心?你保不住了,確實。在境界上不能做主,為什么?因為戒律持得不好,因果體悟不深。你因果體悟不深,你德行就出不來,你真正深信因果了,你德行就出來了。所以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

我們今天不厭其煩地來探討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〈序文二〉,第二篇〈序文〉的報告。我們也要明白心性跟因果,剛才談的了解因果跟心性是不能夠背離的,兩個合起來才是完美的,才是美好的。
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,下一回我們再講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〈序文二〉之二。

感恩各位同修大德。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2集) 的精彩評論